在老房安装铜铝复合散热器时,管道完全可以选择“下进下出”的走管方式(即进出水口均在散热器底部),这种方案尤其适合老房改造,但需严格遵循以下技术要点:
✅ 一、管道下走的可行性条件
-
散热器结构适配
-
必须选购明确支持“下进下出”接口的铜铝复合散热器(内部需有导流挡板强制水流循环)。
-
禁止将普通“上进下出”型散热器改为下接(会导致热效率暴跌30%以上)。
-
-
系统类型匹配
-
分户供暖(壁挂炉):可直接采用下进下出,对水压要求低。
-
集中供暖:需确保系统压差>0.05MPa(提前向物业核实),老旧系统建议加装循环泵。
-
-
管道基础要求
-
原有管道若为镀锌铁管,必须彻底清洗(防止锈渣堵塞),且严禁直接连接铜铝散热器(电化学腐蚀风险),需用黄铜接头过渡或整体换为PPR/PEX管。
-
⚠️ 二、施工关键控制点
1. 管道布局规范
-
坡度控制:
-
供水管抬头坡度≥3‰(每米升高3mm),回水管低头坡度≥5‰(每米降低5mm),确保排气排水顺畅。
-
-
固定间距:管道沿墙脚铺设时,每50cm需用管卡固定,防止热胀冷缩变形。
-
过墙保护:穿墙处必须加装套管(直径>管道2倍),并填充隔热材料(如发泡胶)。
2. 水力系统优化
-
阀门配置:
-
每组散热器进水口装手动调节阀,回水口装恒温阀(平衡不同房间流量)。
-
系统最高点加装自动排气阀,最低点设排污阀。
-
-
防气堵设计:进出水管采用“对角连接”(如左进右出),比同侧连接效率高10%。
3. 安全强化措施
-
承重校验:
-
挂装前检测墙体结构(空心砖需用穿透螺栓+背板加固),单组散热器满载重量超60kg。
-
-
压力测试:改造后必须进行6倍工作压力试压(≥4.5Bar),保压24小时无渗漏。
🔧 三、下进下出 vs 其他方式对比
指标:热效率/下进下出:85%-90%/上进下出:95%+/底进底出:80%以下
指标:安装复杂度/下进下出:中等(需调平衡)/上进下出:高(需顶棚走管)/底进底出:简单
指标:老房适用性/下进下出:★★★★★/上进下出:★★☆/底进底出:★★★★
指标:成本/下进下出:中/上进下出:高/底进底出:低
结论:下进下出在减少拆改、保持美观、控制成本方面综合优势突出,是老房明装首选。
🛠️ 四、标准化操作流程
-
拆旧评估 → 2. 系统冲洗(至水质清澈)→ 3. 管道铺设(按坡度固定)→ 4. 散热器挂装(距地15cm)→ 5. 阀门安装(进/回水双阀)→ 6. 压力测试 → 7. 调试排气。
💡 五、高频问题解决方案
-
远端不热:在末端散热器回水阀处调小流量(迫使热水向前端扩散)。
-
散热器上半部凉:多为气堵,打开排气阀放气至稳定出水。
-
接口渗漏:热熔管道需二次加热补焊,螺纹接口用麻丝+密封胶复紧。
-
升温慢:检查系统是否“近端阀门开度过大”,适当关小前端阀门提升末端压力。
❗ 必须规避的雷区
-
混接金属管道:铜铝散热器+铁管=1-2年内腐蚀穿孔,必须用黄铜接头过渡。
-
未清洗旧系统:杂质堵塞散热器水道(尤其铜铝复合的狭窄水道),导致局部不热。
-
忽略热膨胀:塑料管道每米预留3mm伸缩余量,防止拉裂。
终极建议:
优先选择对角下进下出连接(左进右出/右进左出),热效率比同侧下进下出高8%-12%。
明装管道贴墙脚时,可用铝合金线槽遮蔽(既美观又防烫伤)。
装修后首次供暖,前3天保持低温运行(≤45℃),让密封材料充分固化。
按此规范施工,老房也能实现温暖均匀、节能省心的铜铝复合散热系统,无需砸墙破拆即可焕新升级!